| 冬奥

从花样滑冰到短道速滑,首体是这样“变身”的

北京晚报   2021-10-22

昨天,2021至2022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国站在首都体育馆正式开赛,该项赛事距离16日结束的“相约北京”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仅仅才过去了5天。同一个场馆,同一块冰面,在5天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两个赛事的转换,对于首体运行团队来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

冰面转换迅速高效

从花样滑冰比赛到短道速滑比赛,冰面的转换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。这两个项目对冰面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,花样滑冰的冰面更厚,而短道速滑的冰面则需要薄一点。因此,对于冰面的处理是这次场地转换的关键所在。

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日前发布的第七版冬奥会竞赛日程,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从2022年2月4日开始隔天交替进行。到2月7日,花样滑冰将在白天决出团体赛金牌;当晚7时30分进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和女子500米1/4决赛到决赛的争夺。两个项目金牌大战的间隙,首体运行团队必须迅速高质量地完成冰面转换。有了今年4月高强度转换冰面的测试经验后,这次首体运行团队在冰面转换上可谓驾轻就熟。

“转场是我们面临的压力之一,在4月份的测试活动中,我们安排了多场测试,6天有7场转换,其中有一天进行了两次转换,每次转换整体的时间要求是两个小时之内,一环扣一环。”首体场馆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说。

4月的测试活动结束后,首体场馆运行团队向北京冬奥组委递交了完整的冰面转换报告,同时向国际滑联汇报了场地转换的相关情况。之后,运行团队针对冰面转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并在这次的两项大赛之间,再次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冰面转换。

形象景观也是考验

如何在短短5天内让整个场馆从花样滑冰的氛围转换成短道速滑的氛围,考验的是形象景观团队。

“亚洲花滑公开赛和短道速滑世界杯是两项相对独立的赛事,在同一场馆先后连续举办,这对形象景观的转换工作是一项考验,在转换规模、作业强度等方面是高于奥运会水平的,这也检验了团队在高负荷条件下的运行情况。”首体形象景观团队代表王哲说。

什么是形象景观?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专用的色彩、图形、标识等元素,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某项特定的赛事。那么,首体形象景观的定位是什么呢?

“这次我们是在4月测试活动的基础上,结合北京冬奥会场馆景观设计,对部分形象景观点位进行了调整,丰富了竞赛场地区域和观众坐席的视觉效果,对赛场整体色调和呈现形式也进行了验证。”王哲说,“主色调选用了‘天际蓝’,用这样的蓝色和冰面相呼应,起到更好的视觉效果。”

此外,此次两项大赛,首体采取了闭环管理模式,这也给形象景观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。对此,王哲说:“这要求我们对每一次进场作业都必须做出充分考量,对作业人员休息时段、物料维护和安装工作量进行更加灵活的安排。不过,这也正好让我们更好地积累经验、发现问题。随后首体运行团队将会对测试赛全过程进行复盘,找出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,完善运行机制。”

新闻运行两套系统

在已经结束的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中,首体新闻运行团队共接待了中外媒体记者176人;为媒体提供了场馆空镜、训练及比赛等视频素材50余分钟、图片298张;提供混合采访区及新闻发布会62人次、160分钟的采访视频。面对赛事级别更高的短道速滑世界杯,新闻运行团队再度强化了工作流程,确保闭环内和闭环外两套媒体运行团队系统同步有条不紊地运行。

“测试赛中,媒体运行团队也分闭环外、闭环内两套系统。”闭环外新闻运行团队代表孙思羽说,“即使绝大多数记者都是在闭环外工作,但他们依然可以第一时间拿到运动员的赛后采访,并在决赛后通过记者工作间的大屏幕远程实时观看新闻发布会。远程采访和远程新闻发布会都是提前在闭环外汇总整理媒体问题,由闭环内人员统一进行采访的。”

疫情防控是本次测试赛新闻运行的重中之重。为保证参赛各方的健康安全,闭环内采访过程中,新闻运行团队严格落实防疫要求,要求全员佩戴N95口罩及防护面罩,运动员与采访者之间保持2米的社交距离。在每次采访之后,采访话筒都会换上新的话筒套,真正做到了防疫无死角。

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立 孔宁   记者 刘平 摄

流程编辑 u007

编辑:u007


  • 新视觉周赛:发现城市的魅力
  • 热门推荐

  • 每日图评
  • 精品放送

    换一换

  • Copyright ©1996-2021 Beijing Daily Group,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京报网版权所有